Skip to main content

· 2 min read

 

List of UI elements

Though what FirefoxOS encourage developers to develop for the (general) Web, but not for FirefoxOS only. There's still a portion of developers would prefer to start their very first mobile web app with FirefoxOS native look and feel.

From Feb 2013, I've made my first Firefox/OS marketplace webapp: UI Demos , which demonstrate FirefoxOS (gaia) UI Building-Blocks elements and provide correspondent code blocks for reference.  (The wrapper version of UI Demos is also available in Android Play Store)

Basically those FirefoxOS(gaia) UI Building-Blocks are a set of UI elements defined purely in CSS. So you can include correspondent styles and see your web changed to a 'mobile' looking.

 

Custom headers

Since these UI are intended to serve the need of FirefoxOS(gaia) presence, they looks not well in other browser. (update: Include cross_browser.css if you want your webapp can run on other browsers.)

Recently FirefoxOS UI related developers starting a project called "Building-Blocks" to make developers outside of FirefoxOS (gaia) can reuse the same UI more easily.

https://github.com/buildingfirefoxos/Building-Blocks/

  1. Currently you can git clone the code from git https://github.com/buildingfirefoxos/Building-Blocks.git

2. I also register 'building-blocks' to bower list so my webapplate project or yeoman generators can reuse it with bower. Use bower (need ran 'npm install -g bower' first) to install 'building-blocks' into your project is easy $ bower install building-blocks

Or you can predefined required libraries in 'bower.json' file. then run 'bower install' directly.

For code and demos, please install UI Demos by your Desktop Firefox browser or FirefoxOS devices.

 

Reusable code samples

· 3 min read

2013 要過去了,我一直使用Anobii來記錄我所讀過的書籍與簡單評論,至今也 4 年多了。回顧過去幾年,不含網路文章與網路小說,大概也都讀超過百多本(包含漫畫)。

  • 2013: 114 本 22533 頁
  • 2012: 169 本 32466 頁
  • 2011: 204 本 44237 頁
  • 2010: 189 本 41606 頁

曬一下今年讀完的書,順便從中推薦些好書(由近至遠)

我的主要書籍來源自台北市圖書館,輔以購書跟電子書。台北市圖書館實在是方便到不行,甚至支援甲地借,乙地還。又離家不遠,不善用實在說不過去。

近期另一個來源是 10 月入手的 Kindle Paperwhite,透過登入大陸 Amazon.cn 帳號,買了一些簡體書來看。「重說中國近代史」、「我是個算命先生」都很長知識。還在看的「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更是極佳的作品。透過手機也用零碎時間看完一些如「賈伯斯傳」這種超大部頭的 Epub 電子書。 「響應式網頁設計」這本也相當推薦給網頁設計者。

「一句話配一張圖,再複雜都能說清楚」是「餐巾紙的背面」作者新書,也是經典之作。 王唯工先生的氣血系列作用理工的嚴謹實驗來驗證中醫氣、血、臟腑學說,也非常值得一看。

今年 Android Play Store、Readmoo 等網站也紛紛開張,因此透過各平台也選看了一些書。 由於選修了 MOOC 平台上的「Gamification」(遊戲化)課程,因此也看了「加入遊戲因子,解決各種問題」一書,相當新鮮。

「浪潮之顛」是想了解資訊科學歷史和關聯不可不讀的好書。江山代有科技公司出,IT 百年間的龍爭虎鬥與趨勢的轉移,連不諳科技的人都可以讀得津津有味。

這些是過年和元旦假期,轉換工作期間的精神「食」糧 XD

回顧可以發現我也蠻喜歡讀圖文書和手繪風格的作品,是拿來平衡日常生活吧?

· 2 min read

原來就預期今年會有很多 OS 出現,但沒想到有那麼多。 來簡單整理一下列個表。如果有漏掉的,請路過的讀者幫忙提醒吧。

後面括號 (Mod) 表示是 Android 的衍生版本。月份是大概印象,與實際日期可能有出入。

這些 OS 其中當然有些只是拿來賺眼球,還沒有實際出貨計劃的 OS。 不過廠商群雄並起逐鹿的感覺,當可確認現在已進入後 PC 時代無疑。

3 月

OUYA (Mod) 遊戲機與自有市集

Smartisn OS (錘子 OS, Mod)

BlackBerry 10 OS 已出兩隻手機

5 月

Android 4.3 + Google Services 各種跨版本可用的 Google 服務,扁平化與卡片式設計 現有設備升級,n 台新機

Chrome OS Pixel 筆電與 Chrome box

7 月

FirefoxOS 1.0.1 ZTE open, TCL One touch Fire

Ubuntu Phone 相似的概念性界面還有 for Tablet, for Android, for TV...

9 月 CyanogenMod (Mod) 宣布公司化

Sailfish OS

iOS7 iOS 五年來最大的改版

現有設備升級,iPhone 5s, 5c

SteamOS 客廳與遊戲用 OS

10 月

FirefoxOS 1.1

Ali OS (阿里 OS) 可定製手機

11 月

Tizen 平板

 

Android 4.4 KitKat

· 3 min read

今年的Coscup活動中,我分享了一個開放的講題「人人能編程是可能的嗎?」。

在準備講題的過程中參考了很多資料、思考了很多的可能性,最後選擇以現在的方式和大家分享。

之所以會提出這個講題,其實是自己對我過往在各處分享各種不同講題、寫技術書籍、辦活動的總結。我發現不管我分享的主題為何,似乎這些活動彼此之間有一條驅動我這麼做的暗線存在。就我目前看到驅使我做這些事情的動力,可能是「讓人人能編程」這個願景。

「人人能編程是可能的嗎?」是個開放結局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覺得不可能實現或是有自己相信的可能實現。從講題被接受後,我也一直在尋找要怎麼將各種可能幫助我們達成「人人能編程」的各種可能性組織起來。 最後我歸納出可以用「人」、「程式」、「指令」、「機器」四個「從寫程式到在機器上執行」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必要元素間的距離來做判斷。用這四個元素間關係所組成的六個維度作為判斷框架,能協助我們判斷每個可能的實現在各個層面對「讓人人能編程」這件事。

從 PC 到筆電到智慧手機 / 平板這條線,改進的是「人與機器的距離」這個維度。

  • 周蟒改進的是「人與程式的距離」這個維度。
  • Blockly改進的是「人與程式的距離」(積木化)、「程式與指令的距離」(輸出 Python, Javascript)、「指令與機器的距離」(網頁上直接執行)、「人與指令的距離」(開源且 Blockly 本身積木與輸出都很容易修改)、「人與機器的距離」(開網頁就能用)這些維度。

因為演講時間有限,沒有辦法把每個想表達的想法都傳達出來,所以特別寫下此文,聊以記之。

· 7 min read

台北市有個便民的服務叫 「1999 台北市民當家熱線」,只要是跟公職部門有關的問題,如在公車上丟失東西、查詢號碼,甚至對公家機關服務不滿想投訴,只要拿起電話,撥「1999」,都會有人受理,找到適合的單位回覆,並追蹤處理狀況。一些透過「1999」反映的問題,還會轉化為上級單位的公文,正式行文要求負責單位回覆。

原來在公車上丟了東西,要先查對應客運公司服務中心電話 / 網站,找到電話號碼或網址,才能到對應窗口反映問題;對公家機關服務不滿意想投訴,要先查對應機關的電話或網址,或找到上一級機構聯絡窗口,才能反映問題,而且還要擔心會不會被「吃案」。整個過程的「交易成本」實在太高,讓大多數市民望而怯步,只能在私下抱怨政府不力。

有了「1999」服務之後,這些「交易成本」被政府吸收,市民只要

1. 拿起電話 2. 反映自己關心的問題 3. 等待回覆

即可,簡直就是人肉版的「Google Now」。

姑且不論弄這個服務所費幾何,又造成多少單位的額外負擔。至少就「便民」這結果而言,「1999」讓所有能夠打電話的市民,都有一個非常方便容易取得資訊、反映問題的管道。

這幾年政府單位開始大量產出各種 App。由於政府並沒有相應技術,因此這些 App 多為外包。然而這些 App 的下載量似乎都不怎麼樣。這是什麼原因哩?當然有很多可以抱怨的點,但如果要拿出一個大方向,我覺得一大部份原因也是「交易成本」的問題。

試想,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政府單位的服務就像是自來水和電力一樣,除了停水停電外,不會特別意識到這些服務的重要性。當真的需要各單位的特定服務時,通常也只是非持續性的需求。

在這種使用情境下,該單位為了便民,提供了該單位的 App。 使用者要用到該單位的服務,「只要」上應用商店搜尋,下載該服務 App,開啓 App 後「就」可以使用了。

這樣的使用情境其實非常禁不起推敲:

1. 對於一年只使用幾次的服務,有需要先下載 App 才能使用嗎?更何況可能下載後打開 App,才發現裡面提供的服務都不是我想要的,整個「交易成本」很高。

2.  使用者使用的系統平台不同。政府資源有限,使用尚未提供對應 App 系統平台的市民,難道就是二等市民嗎?萬一提供了該系統平台 App,而該系統平台並未成功,負責發包的官員會不會哪天被追究圖利特定廠商?

簡而言之,對於使用頻率不高的服務,多數人還是寧願用行動裝置的瀏覽器直接連上機關的網頁查詢。於是這就牽扯到另一個問題:行動裝置連上政府網頁觀看的體驗不佳。

不少政府網頁還是上個 10 年的水準。大面積的圖片、Flash、塞滿整版面的資訊,完全沒考慮到使用行動設備瀏覽的體驗。根據今年的調查,台灣行動上網人口已經佔到全部上網人口的 4 成,而台北市的佔比應該更高。來自由心證一下,應至少 5 成使用者試過用行動裝置連上政府網站,而政府網站卻不能回應這近半受眾的需求,使得政府網站的功用大打折扣。

政府開發一款熱門平台的 App,所達到的效果只是 854 萬(4 成上網人口,行動上網使用者)   1/2(平台市佔率) 應用商店到達率 (使用者搜尋到這款 App) * 應用安裝率 (不知乘起來有沒有 1/100?) ~= 4 萬 +,於是除非追加預算特地推廣 App,大多數政府 App 安裝數可能都小於這個數字...

與其如此,政府是否應顧好「便民」的根本,

1. 先提供基本款的「行動版網頁」,以服務逐年增加的使用行動設備 / 小螢幕的市民, 2. 並一併重新檢視原本桌面款網頁的機能,以提供更有效率的便民服務。 3. 對於使用頻率較高的政府服務,則可以透過「Open Data」,讓各平台開發者得以接取公開的 API 與資料,提供多樣性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