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One min read

自去年開始注意到可以模組化地整理日常攜帶品後 (Everyday Carry),也據此陸續調整手邊的工具,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也留意到實體工具也需要搭配規劃順手的攜帶 (Carry) 方式與收納 (Storage) 空間。

在考慮將 2022 的工具箱分享依照日常情境,分別整理「外出攜帶品」、「家用品」,並繼續思考「日常服務 (Every Day Service)」、「日常自動化」等部分。

· One min read

參加活動時分享了近期使用 Docusaurus 架站的簡報

對於有經驗的開發者,Docusaurus 可以解決架站 / 技術文件分享的問題。 但是對於沒有經驗的一般人,Docusaurus 需要從使用命令行開始就能勸退不少人。 也許可以維護一個產生好的 github repo,讓一般人透過 fork 網站 + 線上編輯來建立第一個網站?🤔

3/17 更新

為了更容易上手,簡化了在本地設定的部分。透過 Github 可以直接 Fork 一個網站,線上編輯後,Github Actions 會開始編譯並部署到 gh-pages 目錄。

· 2 min read

在程式設計這塊早已有人就將提交程式的說明 Emoji 化,並做成網站提倡 https://gitmoji.dev/

去年參加 g0v 活動時,構想是否在三個關鍵字自介之外,搭配隨處易得的 Emoji, 讓線上社群得以透過查看對方提供的一些語意化 Emoji 來大致理解彼此,以期在更容易溝通的同時,也為合作注入一點樂趣。

以下是構想的一些代表台灣城市的 Emoji:

  • 新 🚄 (幹線)
  • 北 🥂 (諧音)
  • 基 🐔 (基隆古稱籠)
  • 桃 🍑 (子)
  • 竹 🎋 (子)
  • 苗 🌱 (樹)
  • 中 🀄 (麻將 )
  • 彰 🧘 (八卦山大佛 形象)
  • 投 🤾 (手球擲)
  • 高 🐻 ( 諧音)
  • 屏 🦚 (孔雀開)
  • 宜 1️⃣ (1諧音)
  • 花 🌸 (瓣)
  • 東 ↘️ (位置)
  • 金 ⛩ ()
  • 馬 🏇 ()

· 13 min read

2017 年開始紀錄自己使用的自動化紀錄工具。今年的自動化程度其實退步了不少,主要是一些以前依賴的第三方服務如 Anobii (不維護) 或豆瓣 (要實名認證) 都紛紛出現了問題。用一年下來,Joplin 確實解決了我隨時筆記與累積的問題。

為什麼要做個人自動化紀錄?

有人會問,Facebook/Twitter 不就可以記錄大小事了嗎?如果會這麼回答,那就實在太天真了😏 。FB 上也許包含了自己覺得值得分享的事,但生活中還有諸多事情值得記錄,而不適合與大眾分享。

或是想整理過去公開紀錄,造訪過去使用過的社交平台(Plurk, Google+, Blogger)已非常難以找出過去的隨筆或評論。

擁有自己的一份完整數位化生活記錄,是我持續的個人目標之一。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藉助一些自動化紀錄工具,好讓整個過程變得自然而不困難。

· 7 min read

先記錄下來手邊使用的工具,才有機會從繁雜中歸納出簡單的使用規則。

主要裝備

  • 💻 Apple Macbook Pro 13 (2020), i5 32GB RAM, 512GB SSD,作業系統:~11.3.1~ -> 12.0.1

明年再來考慮升 M2 Mackbook Air。

  • 📱 Sony Xperia 10, Android 10(Q), 6", Snapdragon 630
  • 🎧 SoundCore Liberty 3 Pro (備用:Sony WI-1000,皆為降噪耳機)
  • U2F (兩步驟驗證): Ubikey 5 NFC、Ledger Nano S、Google Authentic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