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 min read

在程式設計這塊早已有人就將提交程式的說明 Emoji 化,並做成網站提倡 https://gitmoji.dev/

去年參加 g0v 活動時,構想是否在三個關鍵字自介之外,搭配隨處易得的 Emoji, 讓線上社群得以透過查看對方提供的一些語意化 Emoji 來大致理解彼此,以期在更容易溝通的同時,也為合作注入一點樂趣。

以下是構想的一些代表台灣城市的 Emoji:

  • 新 🚄 (幹線)
  • 北 🥂 (諧音)
  • 基 🐔 (基隆古稱籠)
  • 桃 🍑 (子)
  • 竹 🎋 (子)
  • 苗 🌱 (樹)
  • 中 🀄 (麻將 )
  • 彰 🧘 (八卦山大佛 形象)
  • 投 🤾 (手球擲)
  • 高 🐻 ( 諧音)
  • 屏 🦚 (孔雀開)
  • 宜 1️⃣ (1諧音)
  • 花 🌸 (瓣)
  • 東 ↘️ (位置)
  • 金 ⛩ ()
  • 馬 🏇 ()

· 13 min read

2017 年開始紀錄自己使用的自動化紀錄工具。今年的自動化程度其實退步了不少,主要是一些以前依賴的第三方服務如 Anobii (不維護) 或豆瓣 (要實名認證) 都紛紛出現了問題。用一年下來,Joplin 確實解決了我隨時筆記與累積的問題。

為什麼要做個人自動化紀錄?

有人會問,Facebook/Twitter 不就可以記錄大小事了嗎?如果會這麼回答,那就實在太天真了😏 。FB 上也許包含了自己覺得值得分享的事,但生活中還有諸多事情值得記錄,而不適合與大眾分享。

或是想整理過去公開紀錄,造訪過去使用過的社交平台(Plurk, Google+, Blogger)已非常難以找出過去的隨筆或評論。

擁有自己的一份完整數位化生活記錄,是我持續的個人目標之一。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藉助一些自動化紀錄工具,好讓整個過程變得自然而不困難。

· 7 min read

先記錄下來手邊使用的工具,才有機會從繁雜中歸納出簡單的使用規則。

主要裝備

  • 💻 Apple Macbook Pro 13 (2020), i5 32GB RAM, 512GB SSD,作業系統:~11.3.1~ -> 12.0.1

明年再來考慮升 M2 Mackbook Air。

  • 📱 Sony Xperia 10, Android 10(Q), 6", Snapdragon 630
  • 🎧 SoundCore Liberty 3 Pro (備用:Sony WI-1000,皆為降噪耳機)
  • U2F (兩步驟驗證): Ubikey 5 NFC、Ledger Nano S、Google Authenticator

· 2 min read

更新 blog post 時發現自動 deploy 不運作,原來 Travis CI org 已經不服務了 Orz。

原來用的 hexo 版本也舊了,要更新也得費一番工夫,不如來試試之前考慮過的 Docusaurus 吧。

花了一天做基本的 Docusaurus 設定與文章修正 ✍️,另一天加上自動部署網站樣式🎨,並加上 Mermaid, Markmap 圖支援後,就倉促上線了⚡️。

改版後一樣是透過 Github hosting + 使用 Markdown 保存文章。

改版的主要差異

文章網址改變

雖然這次改版不再相容舊版 Blogger 的設定,網址改變了,但舊文依然保留。 可以透過Tags 查看各標籤分類下的文章。

RSS 連結改變

http://blog.gasolin.idv.tw/feeds/posts/default 改到 https://blog.gasolin.idv.tw/rss.xml

待修正

  1. 修正文章內連結

根據建議,最好使用關聯檔案路徑([文章]( 檔案.md ))而非相關連結 ([文章](https://post-url))。

使用關聯檔案路徑有以下好處:

  • 在 Github 上連結也可以用
  • 可以隨時訂製 document slugs 而不需要更新所有連結
  • 多版本文件時,文件可以正確連到對應的版本
  1. 加回 Disqus 留言評論功能

看來需要進一步修改客製,就先不弄了。有什麼想向我講的就請留言到 https://twitter.com/gasolin 囉。

· 3 min read
classDiagram OutWork *-- EDC Shopping *-- EDC Hike *-- EDC OutdoorWork *-- OutWork Travel *-- OutWork Travel *-- Shopping OutWork .. Motor Shopping .. Motor Hike .. Motor class EDC{ +智能手環 -金鑰 -信用卡 -身分證 -健保卡 +手機() +錢包() } class OutWork{ +筆電 -移動電源/充電線 -降噪耳機 -筆記本 -三色筆 -魔擦筆 +筆電袋() } class OutdoorWork{ #椅子 #防蚊液 +背包() } class Shopping{ +提袋() } class Motor{ +安全帽 +薄雨衣 #袖套 -綁帶 } class Hike{ +背包() +攜行包() -垃圾袋() -帽子 -水壺 #登山杖 #髕骨帶 #椅子 } class Travel{ +背包() -衣袋() -筆袋() -手電筒/營燈 -金鑰 }

年中的時候嘗試爬了鯉魚山(小百岳)。在開始登山的過程中,發現前往較嚴苛的環境時,除了要考慮帶什麼,也需要考慮怎麼攜帶。

亦即出門時不僅只需要有個列表,確認有帶到東西而已,而是需要在減輕負荷與安全舒適之間的權衡,並考慮攜帶的方式(使用什麼容器)。這似乎和 EDC (Every Day Carry,日常工具日常攜帶品) 的概念相符,也和我持續紀錄多年的「個人工具箱」系列合拍。

打造適合自己的「日常攜帶品」組合是持續的過程,可以透過思考,設計,達到當時的最適效果。讓每次生活 / 出行時,因為身邊被喜愛的事物環繞而充滿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