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 min read

近期最激動人心的新科技當屬 Hololens。

Kinect 動態捕捉 + AR 增強現實 + VR 虛擬現實,將這些令人讚嘆的系統縮小綑綁成一個頭戴裝置。這樣的技術與願景,可以說甚至超越了上個世紀我們對 21 世紀的想像。

如果價格與電腦相去不遠,實在令人難以拒絕這樣的裝備。

然而也不禁反省,有天當技術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可能會選擇自願放棄一部分隱私,以換取享受科技與網路帶來的便利。當使用的人多了,就形成了一股社會壓力,不用也不成。

「天地萬物﹐朕賜給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你看到的,都變成某些公司或團體想讓你看的;你沒看到的,可能是某些公司 / 政府要求屏蔽下來不讓你看的。

· 2 min read

我們先來看兩段影片,兩個產品都是為手機加裝底座,讓手機變成可移動,可和人互動的機器人。

OddWerx

OddWerx 在 2012/4 於 kickstarter 上募款失敗。

ROMO

ROMO 在 2011/112012/11兩次上 Kickstarter 募款都成功。

也許是算上包裝設計等成本,ROMO (170) 比起 OddWerx (99) 貴上不少。 即使 OddWerx 和 ROMO 提供的實際功能其實差不多,比較兩個「產品」,一個是需要動手組裝的套件,一個是買來即可用的玩具。

兩個專案的成功與否,是因為在眾籌網站上出沒的大眾還是偏好看起來立即可用的產品,還是因為在 OddWerx 之前 ROMO 已經出現了,比起來沒什麼新鮮感?

· 2 min read

前陣子感到應該用一些方法來驗證現在數位與實體世界的距離是否已經越來越近。而且桌上也缺一些裝飾品,於是從 cubeecraft 下載了多摩君的剪紙,直接用印表機印出 A4 大小的紙來。

和 Designer 同事借了剪刀與美工刀後,照著紙上的指示割了起來。

多摩君的構成很簡單,基本就是一個紙盒。白色的地方是要割開的洞,將黑色區塊嵌進去後,不需要膠水就可以組裝成成立體的玩偶。

用中午休息不到 20 分鐘的時間,多摩君完成啦!

 完成後有了點信心,改天繼續挑戰了難度大一點的成步堂君

 在勞作過程中,發現剪紙時還是美工刀好用。這次的成步堂君剪開來還蠻多配件的。

 組裝好的樣子

 最後來個疊疊樂

手工藝成本:

兩張 A4 紙。

· 2 min read

 

我相信現在數位與實體世界的距離已經越來越近,我觀察到某些例子,能讓我們常見的實體商品,透過數位方式加值,產生出相當不同的體驗。這邊舉 T-Shirt 為例。這是網上已經在銷售的商品。

其實整個想法很簡單。只是透過將手機放入胸前的袋子,就提供了旁觀者新穎的視覺體驗。在網上也能找到簡易的作法:

由於今年尾牙要求的 dress code 是 cosplay 電影動漫人物,於是我把腦筋動到鋼鐵衣上面。

1. 首先找一件不要的衣服(這件是 2011 年參加 Coscup 送的,穿到現在) 2. 在胸口適當的地方開個洞。

 

3. 為了手機容易拿取,黏一個袋子進去(剛好最近常常看醫生,就拿藥袋頂上)。袋子對應胸口的地方也要開洞。

4. 下載 Digital Dudz App, 選鋼鐵人裝扮

於是就完成有 Arc Reactor 的「We love Open」鋼鐵衣啦!

 

· 2 min read

在看 Facebook 發表的 React Native 介紹的時候,講者提到為什麼現在 Web 沒辦法提供如他們做的 Paper App 一樣順暢的體驗,主要是三點:

  1. Parallelize work 平行處理 在 Web 上雖然有 web worker,但能做的事很有限。
  2. Gesture Handling 在 Web 上沒有一個好的如何使用手勢操作的指引
  3. Access to Native Capabilities 在 Web 上沒有辦法使用所有在原生平台上可取用的 API。

於是 Facebook 發表了使用 React UI 來開發 iOS/Android App ,他們現在已用在了 Facebook Group App 上。React Native 不像 Cordova/Phonegap 用 WebView 來跑 HTML/JS/CSS,而是直接接上 Native UI widget。

雖然使用 JS 當 controller,但用 async 的方式和 Native UI 做互動。並且互動時是將 UI 各改動一次性完成(原本 React 的 Virtual DOM 特性),從而避免 JS 程式運行阻塞住 UI 而影響效能。

當然兩個平台的 Native UI 元件名稱或參數多有不同,所以不能像 Cordova/PhoneGap 那樣「寫一次,跨多個平台」 ,而是「學一次,跨多個平台」(Learn Once,Write anywhere)。

原始演講內容可以查看

OS: 開發者大會都要留一些爆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