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49 posts tagged with "life"

View All Tags

· 3 min read

我會想要把看過的書籍、電影,喜歡的 Youtube 影片,貼過的文章等記錄下來,之後可以方便回顧。過去要這麼做,少不了得手工紀錄,但手動紀錄其實是相當沒效率的。

過去幾年裡,我使用 Google 日曆紀錄簡單的一行日記,使用 Anobii 紀錄讀過的書與心得,使用豆瓣電影紀錄看過的影片,使用 Facebook/Google+、Blogger 等分享連結與寫文章。最近我的做法仍然沒有改變,但會利用 IFTTT 來自動將我更新的書、影片、分享過的連結等自動紀錄到我的 Google 日曆中。

IFTTT 是一個幫你連結各種不同網路服務的自動化工具,包括 Google Calendar、Facebook、Evernote、RSS 等各種服務。其運作方式是先指定一些需要的配方(Receipe)。

IFTTT 會定時追蹤你使用的一些服務的狀況。當你的配方中包含的服務的內容改變時(如 Blogger 上有更新的文章),IFTTT 可以自動將結果添加到你的另一個服務中(如加入至日曆)。

以我自己為例,要將 Blogger 上的文章更新到我的日曆,只需先找出我的 Blogger RSS http://blog.gasolin.idv.tw/feeds/posts/default,然後建立「RSS -> Google 日曆」的配方即可。Anobii 或豆瓣的做法也類似。

   另一類則是從社群網站將文章加到日曆,也是建立簡單的規則即可做到。

我的生活紀錄 (LifeLog) 現在能自動記錄的資料有:

  • Facebook 貼文
  • Blogger 貼文
  • Anobii 書籍
  • 豆瓣書籍 / 音樂更新
  • Youtube 設為喜歡的影片

Update at 2016/12/19

  • Twitter 貼文
  • Todoist 完成的事項

如果你有其他自動生活紀錄 (LifeLog) 的想法,也歡迎與我分享。

· 5 min read

2013 年曬了一下書架,2014 年過去了,終於今年沒讀破百本。(今年共讀 86 本,16052 頁)也許是由於今年做了許多不甚成功的專案,佔用了不少時間,或是因為家中小朋友 1 + 1 的效應開始顯現。但其實也看了不少大部頭的書。值得注意的是看的 86 本中,電子版已佔了 32 本(38%)。

來曬一下今年看過的書,順便從中推薦些好書(由近至遠)

今年剛開始看了 Google/Apple 世紀大格鬥與「什麼都能賣!:貝佐斯如何締造亞馬遜傳奇」的 kindle 簡體版。瞭解各大巨頭間的糾葛與發跡史還蠻有意思的。

「超速習法」對於閱讀前的「待機」心理準備部分歸納的非常完備,後半實際閱讀時的方法相對表達地沒那麼清楚。

Kindle 上看完的「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麼?」。透過一邊介紹有代表性哲學家的故事,將哲學起始到近代的哲學思想都點水過了一遍。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還是很有幫助。

過年和元旦依舊是漫畫的領地,「銀之匙」實在是部很有趣的漫畫,身在台灣就能體驗日本的農校生活。

為了稍微瞭解 Android 底層開發以完成「Beyond Web and FirefoxOS」的撰寫,翻譯了「Android BSP 與系統移植開發」一書。

在 kindle 上複習了一遍 yy 小說「冒牌大英雄」,另外也拜讀王伯達先生的新書「再見,世界工廠」,「生產才能創造踏實的經濟成長」等想法在年末看到時寒冰先生的「未來二十年,經濟大趨勢」中也有出現。

數位新時代

在過去十年裡,資訊的獲取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汗學院、維基百科、數以億計的部落格,多如牛毛的網站,只要你有興趣,就可以找到任何資訊,不論你在哪裡。學校的資訊媒介作用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麼重要,培養孩子「發現資訊的願望」在現在更為重要。

再見世界工廠

這些年可以看到對岸的改變,應進一步認識與了解對岸與東南亞的週邊鄰國發展狀況

30 歲前,畫出你的生涯藍圖

我對圖解與量化自我類的書一直沒什麼抵抗力。這本算言之有物,但一年過去了,實踐上還是差了點 /_\。

給中學生的時間管理術

各種時間管理的入門概念,沒看過科維,GTD 的人從這邊入門也不錯

從年初開始看到年中才看完「Javascript Pattern」,作者很仔細地推導各種 Javascript 模式,相當有意思。

「遊戲化時代」 這本書的作者之前有在 coursera 開 MOOC 課程,雖然我沒上完,但可以感覺到課程內容比書中提到的更多元。這次終於讀完整本。

郝明義先生的工作 DNA 三卷也拜讀完了,值得一觀。小米的「參與感」和 360「我的互聯網方法論」書雖然打廣告意味濃厚,但比起台灣的捧 CEO 類型商業書來,多了些實在的想法。

「一個人的經濟」 前半段講到日本即將面對的現況,不久也會出現在台灣。提早察覺到的趨勢,可以讓我做些什麼哩?

小旅行,繪本,工作,時間管理,哲學,趨勢。我的閱讀依然雜食。

PS: 感覺 Anobii 已經幾乎不更新,許多書已經不是輸入 ISBN 就可以自動出現,所以今年的書單裡還是有些漏書。也許看倌可以建議我將書架搬去哪好?

· 14 min read

這篇文章的原文為 Life is a game. This is your strategy guide,作者為 Oliver Emberton,譯者為 gasolin。已獲得作者的翻譯許可。

(按下開始鍵)

真實的人生就像是遊戲,每個人都身在其中。 但遊戲過程可能會遇到困難,這篇文章就是你的人生攻略指南。

基礎

你可能還沒意識到,但真實的生活其實是場策略遊戲。雖然遊戲裡面還包含了許多有趣的小遊戲 -- 像是跳舞、開車、跑步、與愛愛 -- 但是遊戲勝利的關鍵,其實只在於如何善用你的資源。 最重要的是,成功的玩家將他們的時間用在正確的事情上。即使在遊戲的中後階段加入了「金錢」這個要素,但你應該優先考慮的,依然是關於如何運籌帷幄你的時間。

童年

人生遊戲開始於你被指派了一個隨機的角色與隨機的環境

(選擇你的角色) 遊戲的前 15 年左右只是新手導引任務。這部分的導覽實在做得不怎麼樣,而且還不提供跳過選項。

青年階段

作為一個年輕的玩家,你擁有許多時間與精力,但幾乎沒有經驗。你會發現大部份的東西 -- 像是最好的工作、最好的財產、最好的伙伴 -- 直到你取得之前都仍然未解鎖。 這個階段是可以快速升級你的技能的時機。在之後的階段裡,你再也不會那麼多時間與精力了。 為了好好地玩這場遊戲,你的首要任務是將你的時間作最好的分配。每件你做的事情都會影響你的狀態與技能:

(喝酒 - 健康 - 精力 - 金錢)  這聽起來很容易,但問題是你不總是知道該選擇做什麼事,而且你的身體不見得總是服從你的命令。這就來一一說明吧:

如何讓身體服從你的命令

許多玩家發現,當他們選擇做某個任務時 -- 例如「去健身房健身吧」-- 他們的身體完全忽略了這個命令。這並不是一個錯誤(bug)。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隱藏的狀態欄,只是你無法直接看到它。這個狀態欄很可能長得像這樣:

(健康 精力 意志力)  如果你的某個狀態指數太低,你的身體將抗拒執行你的指令,直到你的需求已被滿足。試著在你又累又餓的時候讀書吧,你會發現你的注意力一直跑到臉書上。

在這些狀態中,你的意志力指數狀態是最重要的。每天起床後,意志力就會隨著時間降低,在吃些東西後會回復少許,只有透過睡一晚好覺才會完全回復。當你的意志力指數很低的時候, 你只能做那些你身體想要做的任務。 生活中作出每個決定時,都會消耗意志力指數。對於那些你必須要作出不做比較吸引你的任務,而去做較不吸引你的任務的決定(例如不看電視而去健身)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

這邊有許多技巧可以幫助你保持良好狀態:

1. 保持良好的狀態. 如果你覺得飢餓、疲憊、或感覺全無樂趣,你的意志力會崩潰。請確保你有持續地好好對待你自己。  2. 不要一天內消耗太多意志力. 將你最困難的項目分作多天完成,並搭配一些沒那麼難的項目一起做。   ** ** 3. 每天先做最重要的事. 這會讓其他的事情更困難一些,但這讓你最重要的項目更可能完成。

4. 透過減少選項來減少消耗意志力. 如果你試著在可以連上臉書的電腦前工作,你需要更多的意志力來工作,因為你必須持續地選擇做困難的項目而不是選簡單的。消除這些分心的事吧。

玩這場遊戲的重要部分是平衡你的眾多任務的順序與你的身體狀態。別讓你自己進入隨波逐流的 自動導航模式,否則你什麼事都完不成。

選擇正確的任務

在正確的時間選擇正確的任務就是這遊戲的精髓。有些任務會影響你的狀態,例如

(吃東西 + 精力 - 飢餓) 另外一些任務會影響你的技能:

(練搖滾 + 音樂性 + 臉部彩繪) 你需要花時間在那些保證你健康狀態的事情上 - 例如進食與睡眠 - 好讓你的意志力狀態維持高檔。然後你需要發展你尚未俱備的技能。一些技能比其他的技能更有價值。好的技能可以開啓整條升級道路,像是科技樹一樣:

(電腦技能 -> 電影制作者,程式設計師,網頁設計師 -> 臉書創辦人 ->千萬富豪)

有些技能則是沒有發展性的死路:

(用膝蓋頂球) 結合多個技能是最有效的。要把一個技能練滿是非常困難的 -- 事實上,通常是不可能的。但把一堆相關的技能練到似模似樣就簡單多了。例如:

(商業 + 自信 + 心理學 = 企業家)

(烹飪 + 跳舞 + 心理學 = 舞男) 看到心理學如何讓你變得又富有又有魅力了吧?你應該學學這個(笑)。

你在哪裡生活

你所生活的環境會持續地影響你的狀態、技能,與你升級的機會。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把遊戲玩地很好,但在一些地方,要把遊戲玩好卻更簡單。例如如果你是身在某些國家的女性玩家,有許多成就你都不能解鎖。任何玩家生在最佳環境的機會都基本上是零。所以搜索看看你的選擇吧,仔細思考是否要早點移動。環境是你的技能與狀態的一個乘數。在適合的環境中,你的表現會成倍增長。

尋找伴侶

「魅力」本身就是個複雜的小遊戲。但大部份伴生於你已經在玩的遊戲。如果你已處在很好的狀態並擁有很好的技能,那麼你已經具備不小的魅力了。一個疲憊、易怒、身無所長的玩家一點都不吸引人,而且可能不該嘗試尋找另一半。

(成就解鎖 快樂 +1 頭痛 x2)

在這個小遊戲的初期,不管是拒絕其他玩家,或是被其他玩家拒絕都很常見。這是正常的。但不幸地是大部份玩家不太會處理拒絕,這都會降低你的狀態。你需要消耗一些意志力以恢復遊戲,而意志力需要透過睡眠來回復,所以給點時間吧。

80% 要找到另一半的因素,通常歸結於如何讓自己變成最有魅力的自己 -- 就像人生遊戲的其他方面一樣 -- 意味著將你的時間放在正確的地方。如果你運動、社交、補充營養、發展自己的事業,你的魅力也會自動增加。剩下的 20% 則是讓自己出現在會遇到對的人的地方。

錢、錢、錢

 遊戲的稍後階段中你需要管理一種叫做「金錢」的新資源。大多數玩家會發現遊戲的早期階段金錢通常會逐漸增加,但通常這只會造成更多問題,而不是更少。

關於處理金錢最重要的規則是「絕不借錢,除非借了錢能讓你賺更多回來」 例如,教育或房貸可能有價值(但得看狀況,並不一定)。借錢買鞋則不是。

根據你的財務目標,這邊有幾種策略可以參考:

  1. 不為錢煩惱. 低壓力策略:只要量入為出,並未雨綢繆即可。在你可以存錢的階段時就盡量存錢吧,不然你會後悔的。** **
  2. 小康. 審慎選擇一個職業與環境,準備經常轉職或升職。你需要大量投資在相關的技能上,這會花掉你許多時間。而且注意別因此操壞你的身體,不然你會提早掛掉的。
  3. Mega rich. 開始自己的生意. 為別人工作幾乎不可能變得富有。自己工作不會變得富有,擁有東西 – 資產 – 才會變得富有。資產會回報比投資時所花費的更多,而且你的公司是你可以從頭建立起的一個有力的資產。 結合你的回報變成更多的資產,最終它們讓你完全不需工作.

晚年階段

在遊戲進行的過程中,你能選擇的也跟著改變。婚姻和孩子將減少你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在遊戲中引入了更多隨機元素(緊急換尿布任務!)這讓你更難以快速地發展你自己。  較年長的角色通常擁有更多的技能、資源,與經驗,能解鎖那些之前無法參與的大任務。例如「擁有一棟房子」,或「寫一本(好)小說」。

(聽力 -1 寬鬆的褲子 +10)  所有的玩家在大概 29000 天,或 80 年後死去。如果你的狀態和技能良好,你可能可以延長一點時間。但是並沒有作弊碼可以大幅延長遊戲時間。

在遊戲開始時,你沒有辦法控制你是誰或你在哪裡。在遊戲結束時,你依然無法在這時改變結局。你過去所下的那些決定,會絕大地形塑你最終結局的好壞。如果在你最後的人生中開心、健康、圓滿 -- 或不然 -- 你都無法再改變什麼。

這就是為什麼攻略很重要。 因為隨著時間我們大部份人都會瞭解人生遊戲到底怎麼玩,但這時我們已經浪費掉太多精華部分了。

現在你最好趕緊去玩人生遊戲吧。

· 3 min read

2013 要過去了,我一直使用Anobii來記錄我所讀過的書籍與簡單評論,至今也 4 年多了。回顧過去幾年,不含網路文章與網路小說,大概也都讀超過百多本(包含漫畫)。

  • 2013: 114 本 22533 頁
  • 2012: 169 本 32466 頁
  • 2011: 204 本 44237 頁
  • 2010: 189 本 41606 頁

曬一下今年讀完的書,順便從中推薦些好書(由近至遠)

我的主要書籍來源自台北市圖書館,輔以購書跟電子書。台北市圖書館實在是方便到不行,甚至支援甲地借,乙地還。又離家不遠,不善用實在說不過去。

近期另一個來源是 10 月入手的 Kindle Paperwhite,透過登入大陸 Amazon.cn 帳號,買了一些簡體書來看。「重說中國近代史」、「我是個算命先生」都很長知識。還在看的「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更是極佳的作品。透過手機也用零碎時間看完一些如「賈伯斯傳」這種超大部頭的 Epub 電子書。 「響應式網頁設計」這本也相當推薦給網頁設計者。

「一句話配一張圖,再複雜都能說清楚」是「餐巾紙的背面」作者新書,也是經典之作。 王唯工先生的氣血系列作用理工的嚴謹實驗來驗證中醫氣、血、臟腑學說,也非常值得一看。

今年 Android Play Store、Readmoo 等網站也紛紛開張,因此透過各平台也選看了一些書。 由於選修了 MOOC 平台上的「Gamification」(遊戲化)課程,因此也看了「加入遊戲因子,解決各種問題」一書,相當新鮮。

「浪潮之顛」是想了解資訊科學歷史和關聯不可不讀的好書。江山代有科技公司出,IT 百年間的龍爭虎鬥與趨勢的轉移,連不諳科技的人都可以讀得津津有味。

這些是過年和元旦假期,轉換工作期間的精神「食」糧 XD

回顧可以發現我也蠻喜歡讀圖文書和手繪風格的作品,是拿來平衡日常生活吧?

· 7 min read

台北市有個便民的服務叫 「1999 台北市民當家熱線」,只要是跟公職部門有關的問題,如在公車上丟失東西、查詢號碼,甚至對公家機關服務不滿想投訴,只要拿起電話,撥「1999」,都會有人受理,找到適合的單位回覆,並追蹤處理狀況。一些透過「1999」反映的問題,還會轉化為上級單位的公文,正式行文要求負責單位回覆。

原來在公車上丟了東西,要先查對應客運公司服務中心電話 / 網站,找到電話號碼或網址,才能到對應窗口反映問題;對公家機關服務不滿意想投訴,要先查對應機關的電話或網址,或找到上一級機構聯絡窗口,才能反映問題,而且還要擔心會不會被「吃案」。整個過程的「交易成本」實在太高,讓大多數市民望而怯步,只能在私下抱怨政府不力。

有了「1999」服務之後,這些「交易成本」被政府吸收,市民只要

1. 拿起電話 2. 反映自己關心的問題 3. 等待回覆

即可,簡直就是人肉版的「Google Now」。

姑且不論弄這個服務所費幾何,又造成多少單位的額外負擔。至少就「便民」這結果而言,「1999」讓所有能夠打電話的市民,都有一個非常方便容易取得資訊、反映問題的管道。

這幾年政府單位開始大量產出各種 App。由於政府並沒有相應技術,因此這些 App 多為外包。然而這些 App 的下載量似乎都不怎麼樣。這是什麼原因哩?當然有很多可以抱怨的點,但如果要拿出一個大方向,我覺得一大部份原因也是「交易成本」的問題。

試想,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政府單位的服務就像是自來水和電力一樣,除了停水停電外,不會特別意識到這些服務的重要性。當真的需要各單位的特定服務時,通常也只是非持續性的需求。

在這種使用情境下,該單位為了便民,提供了該單位的 App。 使用者要用到該單位的服務,「只要」上應用商店搜尋,下載該服務 App,開啓 App 後「就」可以使用了。

這樣的使用情境其實非常禁不起推敲:

1. 對於一年只使用幾次的服務,有需要先下載 App 才能使用嗎?更何況可能下載後打開 App,才發現裡面提供的服務都不是我想要的,整個「交易成本」很高。

2.  使用者使用的系統平台不同。政府資源有限,使用尚未提供對應 App 系統平台的市民,難道就是二等市民嗎?萬一提供了該系統平台 App,而該系統平台並未成功,負責發包的官員會不會哪天被追究圖利特定廠商?

簡而言之,對於使用頻率不高的服務,多數人還是寧願用行動裝置的瀏覽器直接連上機關的網頁查詢。於是這就牽扯到另一個問題:行動裝置連上政府網頁觀看的體驗不佳。

不少政府網頁還是上個 10 年的水準。大面積的圖片、Flash、塞滿整版面的資訊,完全沒考慮到使用行動設備瀏覽的體驗。根據今年的調查,台灣行動上網人口已經佔到全部上網人口的 4 成,而台北市的佔比應該更高。來自由心證一下,應至少 5 成使用者試過用行動裝置連上政府網站,而政府網站卻不能回應這近半受眾的需求,使得政府網站的功用大打折扣。

政府開發一款熱門平台的 App,所達到的效果只是 854 萬(4 成上網人口,行動上網使用者)   1/2(平台市佔率) 應用商店到達率 (使用者搜尋到這款 App) * 應用安裝率 (不知乘起來有沒有 1/100?) ~= 4 萬 +,於是除非追加預算特地推廣 App,大多數政府 App 安裝數可能都小於這個數字...

與其如此,政府是否應顧好「便民」的根本,

1. 先提供基本款的「行動版網頁」,以服務逐年增加的使用行動設備 / 小螢幕的市民, 2. 並一併重新檢視原本桌面款網頁的機能,以提供更有效率的便民服務。 3. 對於使用頻率較高的政府服務,則可以透過「Open Data」,讓各平台開發者得以接取公開的 API 與資料,提供多樣性的服務。